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?
古人云:“以铜为鉴,可以正衣冠,以人为鉴,可以知得失,以史为鉴,可以知兴替。”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“学史明理、学史增信、学史崇德”。
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指出:“不读医学史,不知中医之源流”。
《中国医学史》属于中医药专业基础课程之一,中医药理论根植于哲学,深刻融入社会文化中。因此,也是中医药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。学生对中医药的文化自信,专业自信,往往在这一时期建立,并直接影响到后续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。
学习这一门课程,会让你知道“中医是一门有趣的学科,学中医是一种生活乐趣”。
这门课会讲什么?
教学内容包括:绪言、不同时期医学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医学发展的特点、历代名医及经典古籍选讲等部分,分别介绍学习中国医学史的目的、意义、学习方法、不同历史时期的名医、名著及学术贡献。在教学中遵循理论联系实际、践行临床史观的原则,分医药的起源、早期的医药卫生活动、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、医药学的全面发展、医药学的突出成就与创新、中医学的成熟,近代医学几个时期,采用视频学习、经典阅读、主题讨论等方法,既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,又忠实于古籍历史,对重点要讲深讲透,以突出不同时期中医的学术特点和创新成就。
(1)讲述名医的成长过程,突出讲述名医的学医经历、医德医风;讲述名医的学术贡献,凸显医学发展历程中医家的批判与创新精神。在展示鲜明的历史时间脉络时,也让学生感受到医学理论的认识是需要经过实践、总结、再实践、再总结的不断探索经历,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。
(2)结合社会历史背景及当时的临床需求,探讨医学的创新和争鸣及对后世的影响。如中医学学术体系逐步形成的哲学社会背景、金元医学争鸣原因及对后世的影响、温病学派兴起的原因及对今天临床的辐射、近代中西医汇通的产生背景及后世影响等等,从多角度启迪学生的中医思维;兼顾地域医学版块,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中医“天人合一”、“因地制宜”等中医核心观念。
(3)增加中医古籍阅读版块,培养学生原滋原味阅读中医古籍的习惯,并配以古籍阅读读后感的环节,共享阅读心得,提升学生对古籍的理解力和中医思维能力。
你将收获什么?
1.学史明理、学史知源:学生通过学习医学史上不同时期出现的名医、名著及学术成就,思考中医学是如何起源的?理论体系如何构建?不同时期的发展过程与发展规律是怎样的?并逐渐培养中医学的独特的思维模式,天人相应的生命观、疾病观等等;培养并提高阅读中医古籍的能力;为今后从事教学、临床和科研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。
2.学史增信:通过学习中医几千年历史的璀璨成就,了解中医药文化,了解中医学为什么能长久地流传并始终为保障人民健康贡献力量。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,增强对中医药的信仰、信念、信心,增强中医药文化的自信心。
3.学史崇德:学生通过学习中医史上名医“大医精诚”“恫瘝在抱”的高尚医德,学习他们勇于探索,追求真理的求真创新精神,塑造新一代学医者的学习榜样,提高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。
4、学史力行:立足继承,着眼提高,学生通过学习中医史上的名医经验,结合中医理论,培养批判性继承思维,“以史鉴今”,为今天的临床提供借鉴,提高思考问题、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。
适合什么人学习?
适合中医学、中西医结合等专业本科在校生、研究生及临床医疗工作者学习。社会人士也可以通过学习了解中医药历史和文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