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课程主要面向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一年级研究生,线下课堂学生互动气氛浓烈、学习效果良好。课程开设需要注意的问题是,部分学生的本科专业并非翻译或语言类专业,任课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本科学习背景的差异,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。
Overview
Syllabus
- 第一章 概述
- 1.1 课程概述(上)
- 1.2 课程概述(下)
- 第二章 翻译中的意义
- 2.1 传统语言意义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
- 2.2 索绪尔意义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
- 2.3 对意义客观性的追问
- 2.4 意义的分类(上)
- 2.5 意义的分类(下)
- 2.6 翻译中意义再生的可能性
- 第三章 谁在翻译
- 3.1 对翻译主体的不同认识
- 3.2 译者身份的传统定位
- 3.3 译者主体性的彰显
- 3.4 主体性到主体间性
- 第四章 翻译中的矛盾
- 4.1 可译与不可译之矛盾
- 4.2 可译之理论分析
- 4.3 可译性的限度
- 4.4 “异”与“同”之矛盾(上)
- 4.5 “异”与“同”之矛盾(下)
- 4.6 “形”与“神”之矛盾
- 第五章 翻译的影响因素
- 5.1 社会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
- 5.2 文化语境对翻译活动的影响
- 5.3 翻译动机对翻译的活动的影响
- 5.4 翻译观念对翻译活动的影响
- 第六章 翻译的评价和批评
- 6.1 翻译批评的本质
- 6.2 翻译批评的客体
- 6.3 翻译批评的主体
- 6.4 翻译批评的标准
- 6.5 翻译批评的价值与功能
- 6.6 翻译批评的原则
- 6.7 翻译批评的方法
- 6.8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批评
- 第七章 为什么我们需要理论
- 7.1 我们为什么需要理论
- 7.2 多元文化语境对翻译的意义
- 7.3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翻译
- 7.4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翻译研究
- 期末考试
Taught by
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